
贵州省地矿局103地质大队建队于1954年2月,始称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西南地质局235队、505队(亦称中苏合作地质普查大队),是贵州省地矿系统成立最早且唯一成建制保留至今的综合地勘单位,主要以找汞、锰而著称。
建队61年来,103地质大队先后找到和评价了10多个大型矿床(其中超大型矿床3个)、20多个中型矿床、100多个小型矿床,曾荣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。上世纪,该队提交全国第一份汞矿普查报告及率先发现松桃“大塘坡式”锰矿,最具时代意义,先后被授予全国找矿有重大贡献单位、全国模范地勘单位、全国地勘行业先进集体、全国经典地质队、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功勋集体、全国模范职工之家、全国工人先锋号,并连续四次荣获贵州省文明单位称号。
103地质大队技术力量雄厚,各类资质齐全,拥有高级以上职称33人、中级职称70人、博士及硕士46人,拥有5个甲级10个乙级等主要资质及其它各类资质20余项。
进入新世纪,103地质大队在贵州省地矿局和铜仁市委、市政府的领导下,坚持把地质矿产勘查开发作为立队之本,以“诚信、务实、勤奋、创新”为理念,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实施合作风险勘查开发,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,走出了一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,取得了丰硕成果,被业内誉为“铜仁模式”。特别是2008年以来,103队紧紧抓住省地矿局和铜仁行署签订战略合作协议,建立“三位一体”找矿新机制的大好机遇,认真组织、精心实施锰矿合作勘查及国家整装勘查项目,新发现了目前国内最大的锰矿床——松桃道坨超大型锰矿床,以及松桃西溪堡超大型、李家湾大型等锰矿床,新增锰矿资源量2.47亿吨,实现了我国锰矿找矿40多年来的重大突破。103地质队也因此先后荣获2012年度全国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和2013年度全国十大地质找矿成果,受到国土资源部、中国地质调查局和贵州省人民政府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。
103地质大队不仅仅找矿成绩斐然,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,同样功勋卓著。地质环境评估、地质灾害隐患排查、抗旱打井、推动铜仁地质旅游发展,103地质人功不可没。特别是在发生重大地质灾害,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时刻,103地质队始终战斗在抢险救灾的第一线!
长期以来,103地质大队认真履行地质找矿和地灾防治技术服务两大社会职责,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。同时,大力发展地勘经济,近十年来,全队对外经营收入高速增长,是贵州省地矿局首个经营收入过亿元的综合地勘单位,跃入了贵州地矿局发展的前列,并显示出较强的可持续发展后劲。建成了铜仁市文明示范小区和贵州省地矿局红旗文明基地,基地环境优美,职工团结和谐,生活质量显著提高,实现了”三个文明”建设的协调发展。
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离不开地质工作,社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地质工作,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地质工作。在今后的工作中,103地质大队在地方各级政府、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,进一步加强与社会各界的相互支持与合作,继承“三光荣”优良传统,高扬贵州地矿精神,深入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,积极奉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项事业,开创地质找矿工作和单位改革发展的新局面,努力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,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,更广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,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。